小學的年代

 
我大約在十一歲的時候被父母接回香港,因為要為我申請香港的兒童身分證,也因當時政府執行強制性的六年免費小學教育,我一定要在香港完成小學。

 
上圖:這是我的一九七四年兒童身份證(副本)

當時我家的生活比較窮困,要住在當時是很新很新的衛星市鎮的葵盛村,附近的木屋區。是父母辛苦工作賺錢省下買的,還要自己親手搭建,一家人住:父、母、大哥、二姐、我和細佬。

圖片  前排左起阿媽、嫲嫲、爸爸、細佬 後排大哥、我(家姐沒有影相)

 

下圖  前起:  細佬、我、姐姐

下圖所見的地方就是那時候我們一家六口(嫲嫲還在澳門)居住的木屋區所在地,如無記錯,那是有三十一條巷的,我們家在第二十七巷。木屋區早就在七十年代中拆卸(因為出現鼠疫),第二十七巷打後的地方現今是一家中學。

 

記得那個時候是住在窄窄只有百呎的小木屋,水是用政府提供的街喉,電卻是木屋旁邊的一座很嘈很響的發電機提供的,付費的,只在下午約五時至十一時供電。窮透的木屋居民買不起冷氣機,每在夏天,狠狠的陽光撒在瀝青布所鋪設的木屋鐵皮頂上,熱得叫人昏倒,我和弟弟放學後都不願回家,只好躲在附近游泳池的休憩地方玩耍,或者到木屋區旁的野草地追逐玩耍和在小溪水池中捉魚仔,直到晚間家中有電才回去,開著風扇做家課和看電視,等待在工廠工作的父母兄姐回家。

 

我和細佬都在葵盛就讀小學。由於我從澳門返港,香港的學校以「澳門教育的英文水平較低」為理由將我降了一班,加上我在澳門是遲了一年讀書,所以我只高細我三歲的細佬一班,也比其他同級同班的學生大一至兩歲。學校在葵盛西村十二座、十三座下面,叫做【香港道教聯合會‧鄧顯紀念學校】,在二千年初已經拆卸,如今已是兩座居屋。 

我是個很遲鈍很遲開竅的人,所以,小學的生活在我的腦海一直都很模糊,印象中也只有兩個名字是比較清晰,其一是譚麗萍同學,因為她打從五年班起就一直坐在我的旁邊,每日簽家課手冊都要靠佢,不過,佢的一切都很模糊,只記得她是很斯文很漂亮成績很好的女仔(下圖畢業照中第二行右起第三,應該係佢)。另一個記得名的係梁錦年同學(下圖畢業照中我的左手邊,戴眼鏡的那個),我至今仍然好記得他,是因為他當時經常請我飲維他奶….^^

可惜,這兩位同學都很早已經失去聯絡。

   

 
1977年的小學畢業相,紅圈中的是我,當時差兩個月就十五歲 ~~~ (放大圖片

 

木屋區是一排排地建在一座石崖之下,每次打風,我們都很擔心那石崖上會滾下大石頭倒下來造成傷亡(大家看看上圖木屋區的地點,崖頂上現今是很好的防坡牆,可是在三十年前的時候是有十多塊大石積堆列崖上),事實上真的試過有很多次的小規模山泥傾瀉,加上當年木屋區出現鼠疫,政府為了制止漫延,就很急速地將所有木屋居民移走,將木屋區清拆。我們在木屋區住了三年,就搬到葵興安置區,住了一年多後,我小學畢業。

我們被編配到葵興安置區(類似上圖的平房木屋,我們住的是單層的)第三座,即是現今葵興地鐵站的地方,一住就是五年,然後因為要讓地給地鐵,我們才有機會上樓住廉租屋呢!


背景是葵興安置區的外圍 — 葵涌道的很多座工業大廈。這個傻仔就是我……..^^

瀏覽人次:3302

飛揚博客

Share to Google Plus

Comments are closed.

Post Navigation